立足娱乐圈·争做八卦帝!

中国多面手网

结束封城第1天,从没见过这样的武汉

来源:未知 作者:佚名 发布时间:2020-12-01 11:54:03

有人说:

这个时代不缺少感动,而缺少传递感动;

这个世界不缺少英雄,但缺少全民英雄。

但令人倍感欣喜的是,在此次新冠疫情的狙击战中,这些极其稀少且珍贵的东西,我们都在武汉看到了。

2020年4月8日0时,

已经封闭整整76天的武汉,

宣布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制。

这座因新冠疫情而被迫按下暂停键的城市,

终于在春天等来了“重启”的消息。

4月8日凌晨0点,等待结束封城离开武汉的人们

4月8日凌晨0点,武汉封城最新画面

如今,这场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战斗,

已经看见了黎明的那道光。

这之后,

或万物复苏,生生不息,

或樱花烂漫,草长莺飞。

历史会用各种语言和文字去记录这场“战疫”。

时间永是流逝,街市依旧太平,

可作为亲历者的“我们”却不该忘记:

那样寒冷又无助的冬天,

武汉是怎样走过的。

封城后的武汉

很多年后,

当人们回望抗击新冠肺炎这场“战疫”时,

一定会想起2020年初,

武汉关闭离汉通道的那一天。

“自1月23日10时起,

武汉市城市公交、地铁、轮渡、长途客运暂停运营;

无特殊原因,市民不要离开武汉,

机场、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。

恢复时间另行通告。”

封城后,原本热闹的商业街空无一人

图源:视频博主林晨同学

一声令下,武汉“封城”。

可随着“关闭”而开启的,

不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剧情,

而是一场疫情防控的战争,

从这一天开始,

人们在武汉,思念武汉。

无车、无人、无热闹,

大年二十九的武汉街头,

格外安静。

封城后,空无一人的购物广场

图源:视频博主 林晨同学

疯狂肆虐的病毒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,

为了能够安全度过即将到来的,

并且不知道何时才会结束的“居家隔离期”,

人们涌入超市采购生活用品与食材。

封城后,拥挤的超市

图源:视频博主 林晨同学

“封城”的消息猝不及防,

来不及返乡的驻汉务工人员,

只好将地下停车场作为临时休憩场所。

之前熟悉的城市,

在这一刻变得格外陌生。

被迫滞留在武汉的务工人员

图源:CGTN纪录片

原本打算出门“串亲戚”的人们,

现在只能留守家中。

阳台成了他们唯一能到达的“远方”,

什么都不能做的日子有些无聊,

就连日出日落都变得没那么重要了。

武汉人民封城后的日常

图源:央视新闻《阳台里的武汉》

在必须出门的时间里,

口罩、帽子、防护服成了“必备三件套”。

隔着护目镜看武汉,

什么都是雾蒙蒙的,

就像即将到来的明天,

吉凶未知,前途未卜。

封城后的武汉

原本被装扮得喜气洋洋的小区,

一夜之间又添了许多横幅,

上面写着五花八门的防疫语录,

“防控就是责任”。

类似的话,

在接下来的日子还会被听到无数次。

疫情之前,

进出家门对于所有人来讲

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。

疫情之中,

每一次进出家门都变得格外小心。

防护、消毒、通风、洗手、测体温、登记……

这个冬天大家最害怕的事情之一,

就是从体温枪上看到超过“37.3”的数字。

图源:央视新闻《阳台里的武汉》

“封城”后的日子并不好过,

因为大部分人在忍受隔离痛苦的同时,

还要承受自己以及家人,

时刻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担忧。

在这场没有硝烟,

但却实实在在关乎人命的战争中,

武汉是“风暴之眼”。

封城后的武汉地铁站已经关闭

当“九省通衢”不再通勤,

当繁华城市彻底停摆,

沉寂之下,

幸与不幸都变得格外醒目。

这座城市有超过900万人的故事,

或悲或喜,都是人们努力生活的痕迹。

封城后的武汉街头

在城市近乎静止的时间里,

医院,

成了其中唯一忙碌的画面。

在所有人只能原地等待时,

医护人员,

成了其中不敢停下的人。

疫情暴发后武汉医院一角

图源:新华社纪录片《英雄之城》

曾经击退过非典疫情的钟南山院士

再次逆行出征武汉,

成为了这个冬日里全中国最相信的人。

“肯定存在人传人。”

“除了N95,一般医用口罩也能阻止飞沫。”

“做好预防,少出门,别恐慌。”

他每一次开口,都会给人以力量与希望。

1月18日,钟南山在广东到武汉的高铁上

在成为收治新冠病人定点医院之后,

武汉市金银潭医院——

这间老武汉人都未必熟悉的传染病专科医院,

是最早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主战场之一。

因为主要负责危重病人的救治,

这里,成为了“一线中的一线”。

夜幕下的武汉金银潭医院

图源:纪录片《生死金银潭》

“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最大一次挑战。”

“我的爱人也被确诊了,我很担心。“

“渐冻症留给我的时光只有5到10年,

我以后会被困住,所以在能工作的时候,

我想多做点事情,多帮助大家。”

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

图源:新华社纪录片《英雄之城》

病人不停增加,危重病患不断死亡,

在医护力量只有平常一半的情况下,

院长张定宇与他的同事们,

已经在这里坚守了整整1个月。

那一天,张定宇疲惫的背影,

成了所有人都无法忘却的画面。

作为重症监护室的护士,

年仅21岁的梁顺,

已经见过了多次生离死别。

新冠疫情中的ICU病房每时每刻都是战场,

面对想要扯掉呼吸机的病患,

他有些着急:

“把这扯掉,呼吸就没有了!”

护士梁顺阻止病人拉扯呼吸机

图源:纪录片《生死金银潭》

病痛面前,

医护人员是最想让病人活命的人,

即使有时,

病人都已放弃了自己。

医生正在鼓励出现“ICU综合征”的患者坚持治疗

图源:纪录片《生死金银潭》

“金银潭”之外,

武汉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开始了与死神的对望。

张笑春教授在参与“抗疫”的同时,

亦面临着父亲疑似感染新冠却求医无门的窘境。

因为CT影像与核酸检测结果不匹配,

张教授的父亲无法入院治疗。

张笑春医生接受采访

图源:新华社纪录片《英雄之城》

在一次等待治疗的过程中,

她无意间发现有很多病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。

百般纠结下,

她回到家发出了这样一条朋友圈——

“别再迷信核酸检测了,

强烈建议推荐CT影像作为目前新冠肺炎的主要依据。”

“家庭留观是无效的。”

张笑春医生朋友圈截图(部分)

图源:新华社纪录片《英雄之城》

一次发声,万次回响。

两天后,

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(试行第五版)》要求在湖北省内增加“临床诊断病例”分类,

即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的疑似病例,也可以确诊入院治疗。

彼时,这样的改变无疑是救命的关键举动。

张笑春医生

图源:新华社纪录片《英雄之城》

近乎是同一时间,

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,

来自5家医院的18位麻醉医生

组成了一支混编“插管队”。

之后,

他们将24小时为重症或危重症患者施治,

成为人类对峙死神的“最后一道防线”。

同济医院光谷院区“插管分队”

图源:新华社纪录片《英雄之城》

由于新冠病毒主要攻击人的肺部,

所以气管插管变成了治疗重症病患的重要一环。

在这个过程中,

负责插管的医生距离病患口鼻极近,

因此这个分队又被称为“敢死队”。

“插管队”医生做插管前准备

图源:新华社纪录片《英雄之城》

当救治的难度与工作的危险系数成正比时,

作为普通人的他们也会怕,

但身为医护人员他们又都格外勇敢。

“我们就是小医生,但是我相信,

这么多的小医生在一起,力量就是巨大的。”

图源:新华社纪录片《英雄之城》

危难来袭时,

他们立在最绝望的时刻,给予生命希望;

病毒肆虐时,

他们站在最危险的地方,保卫病患平安。

每一份待定的命运,

在他们的眼中都无比重要。

无论是在武汉之内还是之外,

以凡人之躯对抗未知风险,

这就是中国的医护人员。

想成为儿子心中英雄的父亲

图源:新华社纪录片《英雄之城》

随着确诊病患不断增多,

武汉市内的医疗系统迅速出现超负荷运转状态。

如此,数万轻症患者的收治成为疫情防控的关键。

危难之下,方舱医院应运而生。

24小时不间断工作,

10000多人不舍昼夜,

平均一天建成一所方舱医院,

“奇迹”背后是“平凡”的坚守与付出;

方舱医院建设施工现场

图源:新华社

20省、94支医疗队伍、超过8000名医护人员,

16所方舱医院35天接收1.2万人。

在没有“诺亚方舟”的日子里,

“武汉方舱”依旧可以满载希望,驶达生命的彼岸。

图源:人民日报

在方舱医院参与收治病患的医护人员,大多来自外省。

自武汉首日“封城”开始,

全国各地陆续派出346支医疗队伍,

4.26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。

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陆续前往湖北

在疫情开始前,

他们是辽宁人、山东人、湖南人、浙江人……

在疫情开始后,

他们全部都是“医护人员”。

“我来了,是为了那些回不来的人。”

“这个职业的使命就是要为生命站岗。”

“别哭,打完‘怪兽’我就回家。”

“武汉不怕,我们来了!”

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陆续前往湖北

团队之外,那些单枪匹马的逆行,

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气。

1月29日,

住在四川的影像学医生黄维在微信交流学习群中,

收到了一条来自武汉的“求救”——

有人愿意来帮忙吗?这边顶不住了。

没有片刻犹豫,黄医生即刻奔赴战场。

由于所有入汉交通工具已经关闭,他只好自己开车出发。

17个小时的车程,17个小时的孤独,

他说:“我就是很心疼武汉的战友。”

独自行走在路上的黄维医生

图源:纪录片《在武汉》

一省包一市,亿人保一城。

那个冬天,有一群人决定向光前行,

然后成为了“光亮”本身。

病患在出院前下跪感谢医护人员

医护之外,那些站立在主战场之外的守望,

同样让人感动。

在方舱医院全面启动之前,

“火神山”、“雷神山”两所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正式动工。

20天、超过2500张床位,

2所高标准的传染病医院于武汉拔地而起。

令世界惊叹的“中国速度”背后,

是7500多名普通工人不眠不休的努力。

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

图源:《247秒,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火神山医院》

他们留守武汉,夜以继日;

他们援建奇迹,无论报酬。

他们在武汉封城的同时给自己按下了加速键,

成为震惊无数人的“基建狂魔”。

火神山医院建筑工人

图源:《247秒,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火神山医院》

在外人眼中,

他们朴实宽厚的肩膀无所不能,

可实际他们并非无坚不摧。

“爸、妈70多岁了,还有个4岁的小娃娃,

妈妈身体不好,有心脏病也得过乳腺癌,有点担心。”

“疫情过后,想和家里人一起吃顿年夜饭。”

灾难之中,

那些成为英雄的人往往最渴望平凡。

供电公司员工陈世雄的“战疫日记”

图源:新华社纪录片《英雄之城》

自武汉“封城”以来,

这座城市变成了全国人民最牵挂的地方之一。

城里的人出不来,

那城外的温暖便要源源不断送进去。

蔬菜、水果、干粮、米面、牛奶、零食……

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一齐启程前往武汉。

热干面,请你尽快好起来!

各地物资源源不断被送入武汉

图源:新华社纪录片《英雄之城》

大连小伙蒋文强因为上错了高铁,

意外在封城后进入了武汉。

后来他本想找人帮忙,

结果因为“弄不明白软件”,

自己却成为了留守在武汉的志愿者。

彼时,他每天负责病区里的保洁工作。

害怕是自然的,可时间久了他倒也释然了。

“那些护士年龄比我小,还都是女孩子,

她们都不怕,我也不能怕。”

误入武汉留下来做志愿者的大连小伙蒋文强

图源:央视新闻

来自福建的吴师傅,

在自费买了一吨蔬菜后亲自送到了武汉。

生活拮据、终点凶险,吴师傅的家人并不支持他的举动。

就连他的房东都说:

“你如果去了武汉,回来不要住我的房子。”

反对声不断,可吴师傅还是出发了。

那一天,

他在武汉武汉停留的时间不过十分钟。

送完物资便匆匆告别的吴师傅

图源:纪录片《在武汉》

画家小林在得知武汉封城后,

时不时便会向城内邮递几张自己的漫画。

可可爱爱的画风,清清爽爽的故事,

他写下的那句:

“生活给你很多磨难,因为你本是主角。”

在方舱医院鼓励了许多轻症患者重燃希望。

他说,比病毒蔓延更快的,是爱和希望。

画家小林送给武汉的漫画

图源:新华社纪录片《英雄之城》

从驰援医护人员,到各地各样的援汉物资。

每一个风雨逆行的背影都伟大,

每一声远隔万里的鼓励都珍贵。

这些平凡的善良太纯粹,不真实,但又真的存在着。

这一年,封一城,护一国。

这一冬,举一国,保一城。

这就是朴朴实实的中国人民。

各地亮起的“武汉加油”灯光

图源:央视纪录片《英雄之城》

在武汉小区村庄实行百分之百24小时封闭之后,

工作在典型老龄化社区中的工作人员,

迎来了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刻。

测温、统计、做消杀,

买水、送菜、帮采购,

他们用最少的人,做最多的事。

工作中的社区工作人员

图源:纪录片《在武汉》

琐碎、繁杂、无奈、争执,

这些都是他们的日常。

这里不是前线,没有白衣战士组成的血肉长城,

但这里依旧是“战疫”中不可缺少的最后一公里。

工作中的社区网格员李文丽

图源:新华社

在空无一人的马路,仍有外卖骑手忙碌的身影。

疫情来临后,

他们会接到很多“稀奇古怪”的客户需求:

“我在医院工作,爱人怀孕了,请您帮我遛狗一小时“

“家里没有胰岛素了,老人家不能出门,可不可以麻烦您跑一趟。”

从前,他们的工作只是传送温饱,

如今,他们也成为了很多人最靠谱的依靠。

他们在武汉,就在一线。

帮助老人采购食材、药品的外卖骑手

图源:纪录片《在武汉》

帮医护人员遛狗的外卖骑手小哥

图源:纪录片《在武汉》

城市停摆后,锁匠易松山接到最多的单子,

就是外地房客希望他能打开门锁,

进到屋子里喂一喂家中的小宠物。

起先他不明白,都这个时候了还管猫猫狗狗做什么?

但当看到越来越多的“毛孩子”,

因为自己的到来,而免于饿死时,

他忽然明白了:

万物有灵,这世间每一条生命都该被珍惜。

帮助外地房客开锁喂养宠物的易松山

图源:纪录片《在武汉》

理发师宋师傅在疫情开始后,

最喜欢做的事,就是去帮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理发。

刚开始时,他每天都会拿着手机琢磨防护服的构造,

满脑子想的都是,如何在不影响美观的情况下,

还能让这些白衣战士安安全全地戴上防护帽。

“看着那些医护人员拿着剪子自己剪头发,我很心疼。

我不希望他们拿手术刀的手再去做这件事,

我得把这个责任扛起来。”

淳朴、善良、真诚,这是手艺人的坚持。

帮助驰援武汉医护人员理发的宋师傅

图源:纪录片《在武汉》

民宿老板、探险家“大象”在疫情暴发后,做起了城市的志愿者。

因为担心出现意外,

工作开始前,他与其他几个兄弟为家人买了保险,还写下了“生死状”:

不论生死!义无反顾!

共赴国难!至死不渝!

签下名字的时候,他们并没有太多的犹豫。

志愿者大象与他的“新冠生死状”

图源:纪录片《在武汉》

同为志愿者,

在慈善机构帮忙的龙旭,本来只是到武汉拜访亲戚的。

因为“封城”他被困在了武汉。

想着既然已经留下了,

那就去做点有用的事儿,

于是这些本是电焊工、厨师、木匠的男人们,开始出现在任何一个需要劳动力的地方。

正在整理物资的志愿者龙旭

图源:纪录片《在武汉》

骑自行车4.5个小时到火神山工地,

他们曾在那里为“中国速度”添砖加瓦。

“我祖籍是四川的。

2008年地震的时候全国人民帮助我们,

现在我们也想帮帮别人。

大灾大难面前,是不分省份和民族的。”

龙旭准备奔向下一个任务点

图源:纪录片《在武汉》

出租车司机陈杰,

在武汉公交、地铁全面停运后,

做起了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“爱心司机”。

因为怕被社区工作人员“批评”,

每次结束工作之后,他只能将车停在小区外面。

他说自己其实很害怕,

但想着那些医护人员每天要走6个小时上下班

又实在于心不忍。

在白衣战士走上战场前,

这些“爱心司机”车轮上载起的,

是另一条弥足珍贵的生命线。

“爱心司机”陈杰

图源:纪录片《在武汉》

在无法启动的城市里,

总有一些人在努力做着对的事情。

他们的身份不同、职业不同、性格不同,

可当汇聚在一起时,却又如此和谐。

他们如微弱萤火,

即使能量再小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,

而就是这点点星火,

也照亮了整片漆黑的夜空。

在得知医护人员“吃饭难”的问题后,

某家饭馆老板娘主动担起了医院小厨房的工作。

一天最少做800盒,一份单价16块,

在物价飞涨的武汉城内,

她这一次揽到的,无疑是一个“赔本买卖”。

当被问起一份饭大概要赔多少钱时,

老板娘没有正面回应,只是说:

“我也不图啥,就是想做点事儿。”

人总要仰望点什么,

向着高远,支撑起生命和灵魂。

“战疫”期间为附近医护人员送饭的老板娘

图源:央视新闻

在方舱医院接受了短暂治疗之后,

阿念决心去到火神山重症病房,

照顾在那里因害怕而开始抗拒治疗的外婆。

病房里,二人紧握双手,

阿念说:“外婆你不要怕,我来带你回家。”

阿念镜头下的外婆

只是故事的结尾总有遗憾

最终,阿念没能接外婆回家。

遵从老人家的遗愿,

阿念一家选择将外婆的遗体捐赠用于病理研究。

人间走一遭,

有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播撒温暖。

“人死了,为什么要变成一颗星?”

“因为要给走夜路的人,照个亮。”

阿念外婆留给这世间最后的温柔

图源:新华社

在方舱医院接受治疗的日子,

阿念认识了一位“大块头”的民警同志——张敬畏。

比起别人口中的“在医院上班”,

张警官更喜欢将方舱看作是一个特殊的社区。

而他的工作也在保卫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基础上,增加了许多“额外”的工作。

帮护士搬氧气罐、和志愿者一起搬运饭菜……

在方舱医院里张敬畏警官

作为感染性医疗垃圾处理志愿者,

他们是距离危险最近,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人。

每日处理各个医院送来的废弃物,

时刻面对潜在的未知风险。

他们是消灭病毒的关键防线,

同时也是极少被提起的无名战士。

正在做消杀工作的感染性医疗垃圾处理志愿者

图源:环球时报

“希望这熊熊火焰的光和热,能把瘟疫带走,

让人民康福,让百业复兴。”

2020年武汉城内的冬天格外漫长,

但好在总有人愿意点一把火,

驱散病邪,化解冰河。

感染性医疗垃圾处理志愿者

图源:环球时报

武汉本就是个英雄的城市,

因为这座城市已全民英雄。

从“封城”到“重启”,

武汉在这些天里所经历的一切,

身在城外的人无法全部知晓。

可当好消息接连不断从城内传出时,

我们却能对他们的付出可见一斑。

暴风雨中坚持工作的志愿者们

当这场新中国历史上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接近尾声时,

这是武汉的胜利,也是我们所有人的胜利。

这个黎明来之不易,

所以每一次带着感动与不舍的离别,都值得记念。

湖北人民自发送别援鄂医疗队

这场胜利拥有遗憾,

因为有人满载荣光回归故里,

有人却永远被留在了回家前的最后一天。

山东援鄂医疗队员张静静,在按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满,即将返家休息时,突发心脏骤停,4月6日18时58分逝世。

图源:央视新闻

因为这些“离别”与“遗憾,

此后,我们阅读喜悦,

但也要记得欢笑之下的泪水与无奈;

封城后,第一时间奔赴武汉的记者们

我们遥望春天,

但也别忘记被困在冬天的无奈与遗憾。

我们歌颂伟大,

但也一定要感谢无数为“疫”而战的平凡。

别辜负他们的肩膀,

保管好他们的勇气,

哪怕日后这艰难的76天,

终将成为历史课本上短短的几行文字,

亲身经历过的我们都应该知道,

这些文字背后的每一笔一划,

都隐藏着巨大的付出与牺牲。

当武汉市内地铁重新开通,

当首班“战疫”后离鄂客运航班再度启航,

当汉口车站恢复人来人往,

当繁华街头继续熙熙攘攘……

花开疫散,万物复苏,

武汉,欢迎回来。


本文标题:结束封城第1天,从没见过这样的武汉 - 娱乐圈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thechinadma.comwww.thechinadma.com/yule/2411.html

    责任编辑:
    《周生如故》和《一生一世》是一部剧吗?《一生一世》讲述什么内容?

    2021-09-05

    正当人们看《周生如故》这部剧,为男女主角最后不能在一起而感觉到遗憾,甚至觉得男主最后死得很惨,为男主闹不平时,听到了《一生一世》即将播出的消息。由于这两部剧的主演、制作班底都一样,让观众非常怀疑它们是同一部剧。那么,《周生如故》和《一生一世... ... [详细]

    袁日初现状如何多少岁了,他为什么去当道士了?

    2020-07-02

    在香港娱乐圈有很多兄弟组合,比如许冠文四兄弟、钱小豪钱嘉乐两兄弟、尔冬升秦沛姜大卫三兄弟等等,而在武行里面还有比较厉害的兄弟组合,他们就是袁和平袁信义袁日初袁祥仁四兄弟,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位袁日初就是其中之一。 袁日初他们四兄弟的父亲也是香港 ... [详细]

    韩安冉怎么富起来的,她最开始的样子照片来了

    2019-06-23

   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前几年参加变形计的一位叫韩安冉的女生,之所以对她印象深刻,是因为她是参加变形记的众多叛逆少年中,屈指可数的几个能跟自己的父母大打出手的少年之一。韩安冉参加变形记是在2014年的时候,现在已经过去了五年,韩安冉也已经到了成年的 ... [详细]

    战斗机里面有空调吗?下雨天影响飞机降落吗、战斗机能不能飞?

    2019-06-23

    战斗机是一个国家的军用飞机,战斗机最早的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,当时叫歼击机,最早发明的是在德国,一战之后慢慢的有了改进,大概的歼击机就有了原始的雏形,体型比较 ... [详细]

    张庭微商品牌tst怎么样,她和林瑞阳现在身价多少?

    2020-05-05

    我们童年女神张庭做起来微商生意了,刚开始听到这个新闻的时候,很多人是不敢相信的,但是照片事实都有,容不得大家不信。这两年似乎生意还越来越好了,这之前不还出了很出名的烂脸事件嘛,所以张庭的微商品牌tst到底怎么样?这都做起微商生意了,是因为花费 ... [详细]

    图酷

    图说天下

    资讯排行

    首页 - 娱乐圈事 - 体育圈事 - 两性情感 - 星座命运 - 奇闻怪事 - 历史故事 - 科技资讯 - 图说天下 - 知识百科 - 图酷 - 娱乐八卦
    电脑版 | 移动端
    Copyright © 2002-2021 中国多面手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02857号-1
    删帖请联系邮箱:2877366609@qq.com